2025 年 7 月,一段 17 秒的视频让山东威海的至海港湾海上足球场成为全球焦点 ——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分享了这片 “建在海边的运动场”,并配文:“在中国,人民始终占据每一处公共空间最重要的位置”。这座看似普通的足球场,究竟有何魅力让中国外交窗口主动推介?
一、“黄金海岸” 上的民生答卷
至海港湾项目坐落于威海老港码头旧址,这里曾是城市核心区寸土寸金的商业地块。但威海选择将 40% 的建筑面积用于公共服务,打造出全国罕见的 “海边运动场”。球场所在的屋顶花园与威海公园无缝衔接,市民从环翠楼步行至此,可一路串联 “山 — 海 — 岛 — 城” 的 360° 观景视廊。这种 “还海于民” 的设计理念,让足球场不再是孤立的运动设施,而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延伸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业遗迹的活化利用。老港货场的龙门吊被保留为文化符号,未来将承载光影秀与城市记忆展;锈迹斑斑的铁轨被改造成景观步道,与橙色跑道形成工业美学与现代活力的碰撞。这种 “修旧如旧” 的巧思,让百年港口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

二、技术赋能的 “抗打” 运动场
海边建球场,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腐蚀难题。至海港湾足球场采用改性混凝土掺入纳米二氧化硅,抗氯离子腐蚀能力比国标高两倍;看台钢结构经过六层氟碳喷涂,可抵御海风常年侵蚀。更巧妙的是,场地下方隐藏着城市观光走廊,游客穿行时完全不影响场上竞技,这种立体设计盘活了两万平米闲置屋顶。
运动体验同样不含糊:半预制全塑型地面由三层构成 —— 底层渗透型底漆阻挡海水渗透,中间层弹性卷材缓冲冲击力保护关节,顶层防滑面漆添加抗晒成分,即便暴晒也能保持鲜亮。数据显示,自 2024 年开放以来,这里已举办中韩青少年足球邀请赛、铁人三项世锦赛等 30 余场赛事,接待观众超 20 万人次,设施损耗率不足 5%。
三、从网红打卡到城市引擎
足球场的走红绝非偶然。2024 年威海累计投入 1.2 亿元改造体育设施,金线顶体育公园等 4 处智能运动空间配备 VR 健身舱、智能跑道,形成 “蓝色经济 + 时尚运动 + 智慧服务” 的升级路径。至海港湾正是这一战略的缩影:白天,市民在海风中共赴 “野球赛之约”;夜晚,球场变身露天剧场,光影秀与刘公岛夜景交相辉映,周边咖啡馆、文创店营业额增长 40%。
这种 “体育 +” 模式正在重塑城市经济。2024 年铁人三项世锦赛吸引 30 国选手参赛,曝光量超 5 亿次,直接拉动旅游消费 1.5 亿元;“参赛 + 住宿 + 文旅” 套餐让赛事期间景区客流增 55%,过夜游客占比提升 35%。至海港湾所在的临港区更通过承办 100 多场赛事,让 10 万人次体验冰雪运动,3 万青少年走进棒球场,形成 “赛事引流 — 消费转化 — 品牌输出” 的闭环。
四、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样本
毛宁的推介视频在海外引发热议,《纽约时报》称其 “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的可能性”,韩国网友则感叹 “这才是真正的城市生活美学”。这种认可背后,是威海对 “人民城市” 理念的深度践行 —— 从保留老港记忆到智慧设施布局,从赛事经济到文旅融合,每一处细节都在回应 “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市民” 的时代命题。
按照《威海市体育产业十四五规划》,到 2025 年全市体育产业产值将突破 500 亿元,至海港湾所在的 “滨海运动带” 将串联起帆船、海钓、马拉松等 20 余个特色项目,形成 “春赏花、夏逐浪、秋登山、冬戏雪” 的全季体验。正如威海城投总经理孙晓玲所说:“我们不是在造一个网红景点,而是在打造一座会呼吸的城市生命体。”
从外交部的 “点赞” 到全球游客的 “打卡”,威海海上足球场的走红,本质上是中国城市发展理leyu.乐鱼念的一次生动诠释 —— 当钢筋水泥遇见碧海蓝天,当工业遗迹邂逅全民健身,当经济发展回归人本价值,这样的 “中国故事”,自然值得被世界看见。